2009年6月12日星期五

《民運精英大起底》前言

民運精英大起底

前言

2009年,是“六四”事件二十周年。當年引發這場事件的那些主要人物,大部分已被歷史和人們遺忘,只有極少數人還在海外活躍。這些參與當年的事件、目前仍在海外從事民運活動者,有王丹、王軍濤、魏京生、柴玲、胡平、薛偉、楊建利、劉青、吳弘達、倪育賢、王希哲、徐水良、陳破空、伍凡、唐柏橋、傅申奇、劉國凱、李洪寬等,還有因刑事犯罪正在服刑的王炳章、彭明等人。本書將重點介紹他們以前和現在的情況,以及他們人前人後的言行。

本書以客觀角度,引用海內外公開發表的文章和資料為依據,不夾雜個人感情和政治傾向,公正持平地介紹“六四精英”們過去的經歷和他們目前在海外民運中扮演的角色,及其個人生活、命運的現狀。

本書試圖透過具體的歷史記錄和真實故事,讓人們透過媒體上的表面介紹,及其背後的獨家內幕,認識這些人物不為人知的一面;亦引用一些民運人士的公開文章和當事人自己的相互攻訐,以反映當下海外民運的現狀以及民運內鬥的實際情形。

透過這本書,讀者也許可以深刻反思20年來海外民主運動的客觀歷史,認清海外民運組織的實質,以及這些民主精英們的本來面目。

序:生子當如孫仲謀

楊安迪

六四天安門事件已經過去二十年了。二十年,雖然不足以滄海桑田,但卻足以讓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和事發生巨大的變遷。

站在今天眺望一九八九春夏之交的北京,相信從那時走過來的人們仍然會記得那個血與火、夢想與激情的年代。然而,畢竟時過境遷,畢竟光陰如梭。如今,當年的黑髮青年,兩鬢已經悄然被歲月染白;當年的青春紅顔,風流已然被雨打風吹去,不復昔日盛放的華年。

何處望神州?滿眼風光北固樓。遠離那片曾經留下我們青春和熱情的故土,心裏不由得想起辛稼軒的詞句。二十年後,當我們跟自己的孩子說起天安門廣場上曾經發生的事情時,他們的疑惑與不解竟讓我們如此惶然。一代人的刻骨銘心,不會讓下一代人理解和接受,這也是歷史的必然。孩子們的確不會、也無法理解父輩們當年的作爲,只會向晉惠帝一樣瞪大眼睛問我們,何不食肉糜?

而我們,唯有苦笑而已。除了對往事的追憶,我們所剩下的寥寥無幾。那些過去的事、過去的人,也逐漸隨著歲月流逝變得淡然,只是偶爾會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,才想起當年那些叱吒風雲的精英們。

他們這些年在做什麽,偶爾會從各種渠道知悉,只是道聽途説,也少往心裏去。大家都有自己的日子要過,都要撈世界捱生活,往日裏那些指點江山的慷慨激昂,現在想想,不過是年少輕狂。而今也知道,世界是可以改變的,但卻不是那樣就可以改變的。

讀過《民運精英大起底》這本書之後,這種感覺更加深重起來,還有一些説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如骾在喉,讓人不能平靜。回望當年,作爲一個熱血青年,我也曾滿腔熱情地參與天安門前的示威、遊行;六四之後,遠離故土,出走海外,原以爲在自由、民主、平等的美利堅土地上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,但在民運中浸淫多年,耳聞目睹的,是無休止的爭鬥,是道德良心的喪失,是理想的淪陷。隨著老一代精英如劉賓雁、王若望的離去,隨著昔日領袖如柴玲、吾爾開希的退隱,如我這般的諸多無名之輩,也無心戀棧,由失望而轉入悲觀,由悲觀而跌進絕望,於是決意退出江湖,急流勇退。

這些年來,也知道那些昔日的精英、勇士,斷不會放棄他們以往的光榮與夢想;也知道他們這些年來遠離故國苦苦打拼的不易。本以爲很多傳聞不過是在風中飃來盪去的流言,早晚會不攻自破,卻未曾料到,真相其實比流言蜚語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這讓如我般已經遠離了政治的人們始料未及,讀時瞠目結舌,掩卷仰天長嘆,——我們曾經為之奉獻青春和熱血的民主、自由、人權,難道能由這些所謂的精英和勇士們來領導、來實現?

好在我們已經不是當年那輕狂的少年,已經知道真相這東西往往讓人吃驚,也往往醜陋不堪。只是我們實在不能也不敢想象,在那些道貌岸然和大義凜然的外衣之下,竟藏著如此令人不安的卑鄙和齷齪。

掩卷無語,唯餘長嘆,不由得為當年那些死難之人感到不值。倘若他們看到當年的精英、領袖們今天這般模樣,不知道會作何感想?正如書中所說,曾幾何時轟轟烈烈、萬衆嚮往的海外民運,現時就如《紅樓夢》裏的賈府,只有門前的那對石獅子是乾淨的;而精英們的石獅子,便是今日他們仍然挂在嘴邊的“民主”、“自由”、“人權”。這大旗,其實不過是他們拉來遮掩自己心底裏那些“小”的虎皮,可以騙過一時,但卻騙不過一世,因爲僞裝總是會被歲月無情地剝去,尾巴終究藏它不住。

二十年前的六四,是流過血的,只是那些血跡似乎已經被這些領袖、精英、勇士們忘卻,甚或已經拿來染紅了他們頭頂上的“光環”。人常說,死者已矣,生者前行;然而,看看書中披露的種種,人們可以看出,這些生者們的前行是如此讓人不齒。這不能不令人失望,甚至絕望。

數年前,有朋自大陸來,點名要看那部紀錄片《天安門》。因爲那片子是大陸禁映的,看到柴玲當年振振有詞的“流血論”,朋友不禁愕然,說大陸實在不該禁映這部片子,而是應該公開放映,讓所有人都看到這邪惡醜陋的一幕,或可扭轉人們心中對六四的印象。讀《民運精英大起底》這本書的時候,讓人不禁想起當年那位大陸朋友的話來,而柴玲當年的這一番演出,在這書裏也有更多的内幕披露。

俗語云,眼見為實。但古往今來的事實告訴我們,其實未必。因爲人們看到聽到的,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和聽到的,而那些私底下的東西往往就被豪言壯語掩蓋起來,總是撲朔迷離,所以,人們對真相就擁有了無止境的探求。而一旦人們發現真相與他們看到聽到的東西大相徑庭,就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被欺騙的感覺,繼而失去信任,甚或對原來相信的一些東西加以唾棄。

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;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。《民運精英大起底》這本書,用的正是這種方法。書中所引用的大量事實、資料,很多早已經見諸報端或者網路,只是沒有人把它們集納、梳理出來。當本書作者把這些事實、資料集納整理出來,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,那些曾經相對孤立的消息、報道和資料,就呈現出不一樣的形態,讓我們得以窺見事情的來龍去脈,得以窺見海外民運的全豹,而這一點也恰恰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。古時候作詩文,有一派講究“無一字無來処”的路數,以這路數作詩文,可能未必佳,但以之揭祕,則頗有史傢之風。孔子作《春秋》,而亂臣賊子懼,所懼何來?所懼者,無非微言大義,無非春秋筆法。本書作者的寫法亦如此。

應該說,《民運精英大起底》這本書,不僅是一部憤怒之作,也是一部失望之作,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作者對海外民運及其領袖、精英們的“恨鐵不成鋼”,以及深切的失望。究其實,那些領袖、精英們並非今天才變成這個樣子,人之所以成爲他所成爲的那個人,是有其必然邏輯的,所謂“性格決定命運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法國文豪羅曼·羅蘭在他的巨著《約翰·克裏斯朵夫》裏曾經說過這樣的話,“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,只是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”;而那些卑鄙齷齪的民運領袖和精英們,也只是沒有戰勝他們心底裏藏著的那些“小”而已,所以,他們雖然披著英雄的外衣,但卻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英雄,僅此而已。

在六四事件二十周年的時候,讀到這樣一本書,是很有一些意思的。因爲這時候那些昔日的領袖、精英們又該大張旗鼓地“紀念”了,只是當他們站在人前慷慨陳詞的時候,人們會想到他們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爲,而這種對照,不僅是諷刺,也是悲劇。世無英雄,遂使豎子成名,這不僅僅是領袖、精英們個人的悲劇,也是海外民運的大悲劇,可嘆悲也夫!

而這些年來,海外民運的無所作爲與日漸式微,也正是這悲劇的必然結局。這讓人失望,也讓人嘆息。而精英們一直與之為敵的中共及其治下的中國,不僅沒有如精英們預言的那樣土崩瓦解,反而日益強大起來。這可能是精英們始料未及的,想必也讓他們感到很無奈。

二十年過去,精英們年華老去,他們所期待的勝利、成功看上去也遙不可及。前路漫漫,希望渺茫,或許也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他們的後來人了,只是“生子當如孫仲謀”卻並非那麽容易。

是為序。

没有评论: